2010年3月21日星期日

丙年 四旬期第五主日 3月21日

依撒意亚 43:16-21
斐理伯 3:8-14
圣若望福音 8:1-11

如果我们碰巧经过新加坡的高等法庭,我们可以看一看这座建筑物的上面。

在这座建筑物的门面上,有几尊有趣的塑像。

中间的塑像是一尊蒙着双眼,一手握着一个秤,另一手握着一把剑的女塑像。

这个塑像象征正义,西方人称她“正义女神”。在我们华人的文化里,我们也有一个“包青天”。

塑像上的特征都有含意。蒙住眼睛的意思是要告诉我们,正义是公正的,是不偏袒任何一方的。

秤的意思是行为和证据都会受到衡量,判决是客观的。

而剑象征刑罚,每一个罪都会有应得的惩罚。

以上就是司法的正义。

司法的正义告诉我们法律是大公无私的。

判决是客观的,是对的。

随后,犯人会受到刑罚。

所以这“正义女神”的塑像会出现在高等法院的门面上。

因为法庭 象征法律和正义。所以每当出现争议或诬告时,双方都必须到法庭上 解决  纠纷。

法庭就会根据事实和证据做出审判。

在今天的福音里,我们听到的是一个类似法庭的一幕。

这里有经师和法利赛人,他们是对法律有深厚认识的人,他们就想是法庭里的检控方。

摆在他们面前的案子是,他们捉到一个犯  奸淫罪的妇人,根据法律,她必须被处死。

他们问耶稣有什么意见,其实就是在要求他做一个判决。

这里不寻常的地方是,没有人为这个妇人辩护,因为没有人要为她辩护。

很明显的,证据对这个妇人不利,而且她是被“捉奸在床”,所以没有人会要替她说话。

从我们人的角度来看,应该怎么下判决是很明显,这个妇人也是罪有应得。

可是,如果耶稣做审判的话,那么祂就陷入了经师和法利赛人布下的陷阱,因为他们正是要祂那么做。

耶稣没有做判决,祂反而开始用手指在地上写字。

福音没有记载祂写什么,也没有人知道祂写的是什么。

但是,如果我们熟知耶稣的教导,我们可以猜祂写的是什么。

我想,祂可能会写玛窦福音7:1-2的“你们不要判断人,免得你们受判断,因为你们用什么 判断来判断,你们也要受什么判断;你们用什么尺度量给人,也要用什么尺度量给你们”。

所以,耶稣会对经师和法利赛人说:“你们中间谁没有罪,就先向她投石罢。”

只有耶稣是没有罪的,但是他拒绝定那个妇人的罪,也不谴责她。

这应该能提醒我们,不能审判别人,也不能谴责别人,因为我们要记得我们自己也是罪人。

如果耶稣能慈爱待人,那么我们也必以慈爱待人。

福音也提醒我们,我们加在别人身上的也必然会加在我们身上。

当我们讲别人的是非,批评他们时,我们就是在谴责他们,在审判他们。

魔鬼的陷阱就是要引诱我们在别人犯罪时,去批评和谴责 他们,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犯同样的罪。

耶稣的降临是为了用祂的爱、祂的慈悲和祂的怜悯来化解罪恶的力量。

当我们明白这点时,我们就不会批评和谴责别人。

因为每当我们对别人投一个石头时,别人也在对着我们投石头。

2010年3月14日星期日

丙年 四旬期第四主日 3月14日

若苏厄书 5:9, 10-12
格林多人后书 5:17-21
圣路加福音 15:1-3, 11-32

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

从小孩子到老公公老婆婆,都会被故事吸引。

对小孩子来说,任何好故事都会吸引他们。

所以,我们只需要跟他们说一些简单的儿童故事,如《三只小猪》,让他们自己去幻想三只小猪是怎么样的,大灰狼是怎么样的。

对大人来说,这些故事就太简单了。

大人喜欢听的是真实的故事。

一些真人真事,比如,本地的一个导演如何和 年轻的模特儿搞婚外情,他如何败坏了自己的名声,以后前途会否被影响等等。

过去几天,这个故事是本地大小报章的最热的新闻。

对大人来说,婚外情、夫妻不忠实等真实的故事特别有趣。

但是这些故事都很煽情,都会偏重报导错误的行为和犯错的人。

这些故事讲的都是别人的事,并不关系到我们自己。

当然,我们自己不会要成为这种故事的主人翁,我们也不会要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我们或许会说耶稣很会讲故事。

但是,耶稣绝对不会说煽情的故事。

耶稣会用比喻来教导人们。比喻和普通的故事不一样。

因为比喻会揭示天主是谁,也会揭示我们是谁。

比喻不会诬蔑犯错的人,也不会故意使犯错的人难堪。

比喻的用意是要帮助我们醒悟,帮助我们做更深层的反省,更认识天主。

在今天的福音里,我们听到浪子的比喻。

有些人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故事。

因为在这个故事里,犯错的人太容易得到宽恕,而循规蹈矩的人却似乎是被占了便宜。

但是,我们要记得这是浪子的比喻,不是浪子的故事。

比喻的目的不是要告诉我们谁对谁错。

也不是要告诉我们谁应该受到惩罚,谁应该得到赏报。

比喻的目的是要让我们认识自己。

耶稣要我们通过这个比喻,好好地反省自己,扪心自问,我们像比喻里的哪一个人物。

我们像不像是犯过大错,现已悔改,祈求宽恕的小儿子?

还是像那个没犯什么错但却批评、怨恨罪人的大儿子?

又或者,我们像不像那个要安抚所有人,要大家和睦共处的父亲?

所以,比喻不是关于别人,比喻是关于我们自己,比喻告诉我们,我们像的是哪一个人物。

记得有一次,我叫一群教友分享,他们认为自己像比喻里的哪一个人物。

有一个教友给了一个很奇怪的答案。她说她就像那只小牛。

她说因为不管别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她都得做牛做马,每次都得做牺牲。

这当然不是这个比喻的目的。

这个比喻不是要我们自己可怜自己,或要我们去寻求别人的肯定。

这个比喻的目的是要指出天主对我们的爱和天主对我们的宽恕 就有如比喻里的父亲对两个儿子一样。

天主会宽恕我们的罪因为祂爱我们。

当我们明白这点,我们也就必须宽恕别人,因为天主也爱他们。